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环境相似,不丹南北水平分为三个地理带,也就是三个地势上的阶梯。最高的阶梯在北部与中国接壤的地方,属于高山带和亚高山带,从平均海拔5500米到3500米,一系列海拔6500米以上的山峰,沿着中国—不丹边界,从最西端开始顺时针排成一列,而多楚拉山口是环视雪山的最佳观景点,卓木拉日、吉楚扎杰、次仁岗、康日峰、不丹最高峰岗卡彭森峰……
由于被高大的雪峰包围,不丹的国土20%在雪线之上,在喜马拉雅山脉,大多数的山峰常年被坚不可摧的冰雪覆盖着。不丹人把这些雪峰当作圣山,被认为是神的住所,它们中的大多数都还没有人攀登过。这广阔的高山带上散布着一些美丽的冰川湖,还有长满了野花的牧场。时至深秋,森林里的空气十分清爽,到处都是树木的芳香。
到达加萨宗附近的山脚,河水淙淙流淌,靠近河边的地方有很多处都在翻滚着气泡,温泉从一个个泉眼里流出,汇入河水。热气腾腾的温泉水沿着水槽流进一系列大池子,每个池子盛着不同泉眼的水。
.jpg)
去加萨宗的主要目的是去看迁徒途中的拉雅人。高海拔的山区气候有一个显著特点,那就是冬冷夏凉,因此冬夏迁徒是不丹人很重要的生活方式。每年冬季,大批高山牧民会在天寒地冻之前迁移到海拔略低一些的中部地区,用牦牛驮着肉、酥油、干奶酪以及夏季放牧时采集的药材等生活必需品来到谷地生活,山上只留下一小部分人看着大群牛羊。
中部山区的百姓秋天收割完稻谷,也会迁移到南方更温暖的地方过冬,在过冬地采摘他们自己种植的果树上的水果。冬天快到时,他们就赶着骡马带着一摞一摞的空麻袋去南方的果园收橘子,运到边界卖给印度的水果商贩。不丹是个农业为主的国家,务农的不丹人占总人口的80%以上,因此几乎一半以上的不丹家庭都如此往复地冬夏迁移,每年冬天都从他们定居地的祖屋里,搬到过冬地的房子里度过漫长的冬季。
每年3月到11月,中部山区的百姓会在高一点海拔的住处住大半年,12月开始就搬到南部。南部的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,主要装着养护果园的农具和采摘水果用的大量竹筐。房屋没住的时候都空着,没有人偷盗,也没有人破坏,不过有时野兽会来光顾,所以大家都把粮食储存在二楼。几十年前教育还未普及,一年一度的迁徒是孩子们获得知识的最好方式,他们在长时间、远距离的徒步行走中,学会了驾驭牲畜、生火搭营,认识了各种草木花树和飞禽走兽,和大自然亲密接触。现在有学生的家庭把冬季迁徒推迟到12月底寒假开始之后,这3个月的长假中,孩子们就像去远方旅行度假一样。
|